诗经·国风·周南·关雎原文鉴赏带拼音注释译文及评析点评

诗经国风周南关雎的原文鉴赏,全文中文和拼音(注音)对照、译文翻译、关键词注释、文章点评等信息服务。

《诗经》关雎

  • guān guān jiū zài zhī zhōu
  • yǎo tiǎo shū jūn hǎo qiú
  • cēn xìng cài zuǒ yòu liú zhī
  • yǎo tiǎo shū mèi qiú zhī
  • qiú zhī mèi
  • yōu zāi yōu zāi zhǎn zhuǎn fǎn
  • cēn xìng cài zuǒ yòu cǎi zhī
  • yǎo tiǎo shū qín yǒu zhī
  • cēn xìng cài zuǒ yòu mào zhī
  • yǎo tiǎo shū zhōng zhī

译文

关关和鸣的雎鸠,栖息在河中的小洲。

贤良美好的女子,是君子好的配偶。

参差不齐的荇菜,忽左忽右把它摘取。

贤良美好的女子,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。

追求却没法得到,日日夜夜总思念她。

绵绵不断的思念,叫人翻来覆去难入睡。

参差不齐的荇菜,从左到右去采它。

贤良美好的女子,弹琴鼓瑟来亲近她。

参差不齐的荇菜,从左到右去拔它。

贤良美好的女子,敲起钟鼓来取悦她。

注释

1、关关:象声词,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。

2、雎鸠(jū jiū):一种水鸟名,即王鴡。

3、洲:水中的陆地。

4、窈窕(yǎo tiǎo)淑女:贤良美好的女子。窈窕,身材体态美好的样子。窈,深邃,喻女子心灵美;窕,幽美,喻女子仪表美。淑,好,善良。

5、好逑(hǎo qiú):好的配偶。逑,“仇”的假借字,匹配。

6、参差:长短不齐的样子。

7、荇(xìng)菜:水草类植物。圆叶细茎,根生水底,叶浮在水面,可供食用。

8、左右流之:时而向左、时而向右地择取荇菜。这里是以勉力求取荇菜,隐喻“君子”努力追求“淑女”。流,义同“求”,这里指摘取。之:指荇菜。

9、寤寐(wù mèi):醒和睡。指日夜。寤,醒觉。寐,入睡。又,马瑞辰《毛诗传笺注通释》说:“寤寐,犹梦寐。”也可通。

10、思服:思念。服,想。 《毛传》:“服,思之也。”

11、悠哉(yōu zāi)悠哉:意为“悠悠”,就是长。这句是说思念绵绵不断。悠,感思。见《尔雅·释诂》郭璞注。哉,语气助词。悠哉悠哉,犹言“想念呀,想念呀”。

12、辗转反侧:翻覆不能入眠。辗,古字作展。展转,即反侧。反侧,犹翻覆。

13、琴瑟友之:弹琴鼓瑟来亲近她。琴、瑟,皆弦乐器。琴五或七弦,瑟二十五或五十弦。友:用作动词,此处有亲近之意。这句说,用琴瑟来亲近“淑女”。

14、芼(mào):择取,挑选。

15、钟鼓乐之:用钟奏乐来使她快乐。乐,使动用法,使……快乐。

评价

《关雎》是我国古代诗歌经典《诗经》中的开篇之作,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描绘爱情的诗篇。它以雎鸠的鸣叫起兴,描绘了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过程。全文寓意丰富,结构紧凑,展现了古人对爱情的向往和执着。

从文学形式上看,《关雎》采用了《诗经》中常见的“风”的形式。风是《诗经》中的一种诗歌类型,主要反映了当时各地的风土人情。这首诗以“关关雎鸠,在河之洲”起兴,引出了后面君子对淑女的追求。这种起兴手法在整首诗中起到了串联作用,使诗篇结构紧密,寓意深远。

从内容上来看,《关雎》描绘了一个君子寻找淑女的过程。在这个过程中,作者运用了多种手法,对君子和淑女的形象进行了生动的描绘。如“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”,直接点出了君子对淑女的喜爱,并且用“好逑”一词表达了君子对婚姻的美好期待。这句话在整首诗中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,道出了君子和淑女之间美好的爱情。

诗中还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,如雎鸠象征着忠贞的爱情,荇菜象征着淑女的难寻。这些象征手法的运用,使得诗篇具有更丰富的内涵,同时也让读者更加感受到君子寻找淑女的艰辛和执着。

在整首诗篇中,作者还通过描绘君子求而不得的苦恼和无奈,表现了君子对淑女的痴情。如“寤寐求之,求之不得,寤寐思服,悠哉悠哉,辗转反侧”,这一段生动地描绘了君子在求爱过程中的心情。这种描绘不仅让读者对君子和淑女的爱情产生共鸣,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待爱情的认真态度。

最后,诗篇以君子和淑女相互交往、相互喜爱的情景为结尾,如“参差荇菜,左右采之。窈窕淑女,琴瑟友之。”和“参差荇菜,左右芼之。窈窕淑女,钟鼓乐之。”这两段描绘了君子和淑女共同庆祝的欢乐场面,象征着婚姻的喜庆和美好。这种美好的结局,使得整首诗篇充满了爱情的甜蜜和幸福。

《关雎》作为古代爱情诗篇的代表,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它传承了中华民族对爱情的优良传统,强调了爱情中的忠贞、执着和真诚。在古代文学史上,许多诗人都受到了这首诗的启发,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。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《登鹳雀楼》,其中“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”的景象,便借用了《关雎》中雎鸠的意象。在《红楼梦》、《西厢记》等经典作品中,也可以看到《关雎》的影子。

孔子:“《关雎》乐而不淫,哀而不伤。”孔子对这首诗的评价极高,认为它在表达爱情的同时,还能够把握住分寸,既不过于放纵,也不过于悲伤。这正符合了他所提倡的“中庸”之道。

孟子:“《关雎》者,言其美好之淑女,为君子所逑。”孟子认为这首诗描绘了君子对美好淑女的追求,展现了古人对爱情的向往和执着。这种爱情观念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
班固:“《关雎》言其情,志其诚,使人自感动。”班固认为这首诗用真挚的情感和诚实的心灵感动了读者,展现了古代诗歌的魅力。

挚虞:“《关雎》之诗,美男方求女方,遭到挫折,然志不舍也。”挚虞的评价强调了诗中君子对淑女的执着追求,展现了古代人们对爱情的坚持。

朱熹:“《关雎》一首,言淑女之难求,而君子求之不得,忧心忡忡,于是乎有辗转反侧之忧。”朱熹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君子求爱过程中的焦虑和担忧,进一步突显了诗篇的内涵。

意见反馈